柴华在省院青年法官助理辅助办案经验分享交流会上的书面分享——锤炼过硬本领,书写公平正义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年04月27日 | ||
锤炼过硬本领,书写公平正义 省法院审监三庭二级法官助理 柴华 裁判文书是法官的名片,是所有审判成果的结晶,承载着当事人的期待,书写着法律的公平正义。写好裁判文书是法官助理成长的必修课、练就的基本功。在此,围绕如何辅助法官草拟裁判文书,我总结了一些个人的粗浅看法,与大家分享。 一、夯实基础,打造专属素材库 撰写裁判文书是一项技术活,考验的是硬功夫,需要打牢基础,做足准备。一方面,要多读多看。多读就是文书校对阅读,经常总结文书校对中发现的细节错误,能够帮助我们以后拟写文书时避免再犯类似错误,保证文书的准确性。多看就是多看优秀裁判文书。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多看优秀裁判文书有助于我们学习业务知识、提升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打造专属素材库。我们在阅读文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积累写作素材,及时梳理归纳一些常见问题的表述。比如我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两百零七条的十三项事由,分别整理归纳了再审审查案件的常用表述模板。根据不同案由,分专题将相应的法律问题进行梳理、汇总。针对同质性类案,整理了典型案例、指导性案例的经典说理表述。只有精心打造了自己的素材库,等到下笔草拟文书时,才能真正做到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二、吃透案情,绘制逻辑框架图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全面掌握案件基本情况,构建写作框架,是撰写文书的重要前提。对此,我觉得,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要归纳诉辩主张,提炼争议焦点。一体化平台的文书制作功能能够根据卷宗材料自动填充当事人的诉辩主张,在此基础上,我会以文书写作的标准作进一步的整理归纳,这样比单纯地阅读诉状、答辩状,更能够清晰地提炼出案件的争议焦点和审理重点。其次,要关注法官的庭审思路,积极参与案件合议和法官会议。法官理论功底扎实、审判经验丰富,他们在庭审中的审理方向以及合议时的讨论,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案件脉络、提供写作思路。最后,总揽案件全局,绘制逻辑框架图。框架清晰、逻辑严谨,文书才能有理有据。我自己常用文书框架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以庭审争议焦点为主架构,针对每项焦点问题进行三段论说理;二是依托法律条文规定,分项表述,比如执行异议之诉纠纷,常常以《执行异议与复议规定》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四种情形进行分析;三是依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逐项阐述,比如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诉请的项目很多,需要一一进行计算和认定。 三、找准定位,发挥主观能动性 辅助法官工作是法官助理的核心任务。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助理,在草拟裁判文书方面,就要尽可能让法官少修改,尽量减轻法官负担。首先,拟写文书前需要与法官进行充分的沟通。对于关键证据的认定,核心争议焦点以及最终裁判结果,要提前与法官沟通对接、达成共识。否则自己埋头写完文书,最后却与法官的意见背道而驰。其次,要认真研读法官修改的内容。对于纠错的地方,要及时归纳、吸收,避免再次发生类似问题;对于细节表述,要更加尊重法官的行文习惯。比如“案涉合同”“涉案合同”,这方面我们应当尊重法官的习惯,根据法官的行文方式进行调整。最后,一名合格的法官助理,不能一味地依赖法官、盲从法官,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法官助理应当积极思考、主动作为,及时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法官,既能为法官提供决断依据,更有助于个人的成长。 四、对症下药,畅通最后一公里 裁判文书最终的目的是让当事人看懂、接受,发挥定分止争、服判息诉的作用,因此,文书最后的释法说理部分,需要根据具体案情调整文书风格,对症下药。我在办理再审审查案件时,一般会根据再审申请书的内容,评估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心理和预期,调整文书风格。比如有的申请书是照搬上诉状,甚至连称谓都没改,这类当事人多数是出于一种不管行不行暂且试一下的心理,他们其实对于裁判结果已经有所预判。对于这种情况,我会通过列举证据材料进行说理,有时会原文引用当事人自己的庭审陈述,以事实和证据进行理性分析,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有些申请书言辞激烈,充斥着对原审法院的不信任,对于这种情况,我会采取较为委婉的说理方式,列举相关的法律条文,并且在引用法条时予以适当的解释说明,以法说案。还有些申请书是针对法律适用方面,这种情况就需要从法理、立法目的、适用规则等多角度进行阐释,我会借鉴引用优秀裁判文书中的类案说理,同时列举最高院相关判例,来增加信服度。 所有的经验技巧都只是辅助作用,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内生动力。“挥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天平”正是我们对于公平正义这些美好价值的真切向往,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
||
|
||
【关闭】 | ||
|
||